来源:贝果财经
有多少App可以“轻松借钱”?
有统计显示,29个常用的App,26个都能借款。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类App俨然成了“金融App”。
比如,出行软件借钱功能按钮就明晃晃摆在App主页,与各类打车功能并列。
外卖应用借贷功能不仅出现在首页,而且接入的借款服务有七八种。
社交App提供的借贷服务宣称最高额度为6万元,且“无担保、无抵押,有手机和银行卡就能申请”。
就连常用的办公软件“WPS Office”,也号称“低利率、无抵押,最高可贷96400元,年利率7.2%起”。
拍照App则通过弹窗送红包,提供“借钱”服务,打出“您有最高额度200000元待领取”“最高可借200000元”等极具诱惑的广告。
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
外卖券需要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打车领优惠券还要授信贷款、开通借款功能就送VIP会员……防不胜防,每天都有无数机会可以借钱,一不小心就“被贷款”了。
满屏的App演起了“抢着借钱给你”的大戏,纯粹是因为“赚得多”。2019年,中国“90后”短期消费贷款就超过3万亿;而用户从各类消费型App中借钱,给这些平台带来的利润十分庞大。
然而,App“借钱”满天飞,背后还暗藏着多重风险。
首先,社交、出行、视频等生活服务类App用户基数庞大,很多本无强烈借贷需求;在这些App“广撒网”式宣传下,一些风险意识不足,对金融借贷了解不够,消费自控能力差的群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借钱一时爽,还款愁断肠。最后要么在各个App之间拆东墙补西墙,疲于应付,要么因为欠款太多无法按时偿还,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其次,部分App中的借贷功能还以低息为噱头吸引用户,但实际上却埋着高息的深坑。低利息做噱头,年利率“躲猫猫”。说好的“零利息”“一天几毛钱”,到头来往往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费用相互叠加,导致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高得吓人。
此外,借贷功能还极易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试问,如果没有充分了解用户的身份背景、消费能力,又怎能提供针对性的借钱服务呢?为了采集用户个人信息,有的App甚至立下了“不全面授权就不让用”的霸道规矩。快速放款的代价,往往是对用户手机通讯录、所处位置等个人信息的大量索取。
国家网信办在今年5月的一次通报中指出,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其中半数以上App都具备金融功能,这些App存在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的问题。
借贷有风险,花钱需谨慎。面对各种App的借贷诱导、营销攻势,更需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定力。
原标题:拿来吧你借钱给你还送优惠券会员App其实没安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