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网上预约、远程办公、在线服务……数字技术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质增效,也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催生新的经济活力。日前,人社部发布《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为建设“数字中国”、助力全民共享数字红利提供坚实保障。
顺势而为:
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信息技术带动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力量。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随着数字化赋能,传统就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应提升,掌握数字技能以适应转型,成为众多从业人员的必修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占全球网民的1/5,全球最大网民群体逐步形成。商务交易、公共服务、网络娱乐等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规模日益增长。专家表示,提升数字化生存技能,有利于公民共享数字技术发展成果,助力公共资源向边远地区流通。
“数字技能指运用数字技术并借助相关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全民范围内开展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顺应了数字技术普遍民用化趋势,有助于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丰富的产品,体验更具针对性的数字化服务,从而助力消费升级。
加强培训:
打造专业数字技能人才
中国信通院日前发布的《2020-2021年数字化新就业新职业新岗位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微信生态衍生的就业机会高达3684万个,同比增长24.4%。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阿里巴巴钉钉平台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指出,新职业时代的显著特点是用户偏好数字化技能,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成为用户最想学习的新职业。
不过,由于新职业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技能培训仍存在较大空缺,数字技能相关新职业人才供给速度不及市场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增速,导致供需脱节,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造成一定障碍。对此,《方案》从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人才评价工作、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升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如何以院校为单位培养数字技能人才?盘和林建议从加强基础知识培训、根据院校性质开展多元化培养和打通产学研一体化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加深学员对数字技术的认识,为后续的技术迭代升级做铺垫;不同院校的培养可各有侧重,比如高等学术类院校突出基础学科研究,技术类院校重视科技运用与现实生产相结合等;同时,以市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牵引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变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不平衡的现状。”
在设计相关培训课程的基础上,制定并创新数字技能人才职业标准与规范,也是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业内人士建议,应根据不同的数字技术种类设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做到多元化、精准化评估。
消弭鸿沟: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已有近2.6亿50岁以上中老年网民、1.6亿20岁以下网民,“00后”“银发族”等群体共同构成多元“数字族群”,由于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等差别,不同网民群体对于数字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专家认为,此次人社部发布《方案》明确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有助于消弭数字鸿沟、推动全民共享数字社会建设成果。
“数字素养是指对数字信息和技术的使用和理解,包括辨别和运用信息、把信息与数字技术结合进行创造和再创造、将数字技术用于情感交流和价值百科评价等社会生活的能力。”盘和林说,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应突出相关培训的实用性和易接受性,基于现实需求和应用场景设计培训内容,根据人群差异,针对性开展培训。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网民是网络社会最基本的主体和组成单元,未来数字文化的发展取决于网民利用现有数字传播的能力。数字社会进步基于数字技术支撑,而数字技术发展则需提升与之匹配的数字技能。无论从人类文明的宏观层面还是个人需求的微观角度,提升公民数字技能、普及数字素养对社会进步的作用都举足轻重。
原标题:在智能时代一起畅享数字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