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科技中国网要闻正文

做人干事怎么做才算有大格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23 00:15:43  阅读:3679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36氪经授权发布。

1/5格局就是外部性

像“格局”这种内涵和外延都很模糊的词,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我的定义来自一个经济学概念——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有格局很大气的时候,其实就是指这个人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又叫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对第三方产生了影响,如果是好的影响,就是“正外部性”,坏的影响就是“负外部性”。

一家工厂生产的废水污染了环境,影响附近居民,这是“负外部性”;一家人在院子里点灯,同时也照亮了院子外的路,方便了路人,这是“正外部性”。还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讲的都是外部性。

外部性有一个前提,这种影响没有交易过程,受污水影响的居民没有一点经济补偿,工厂没有为废水支付任何成本(假如没有法律和政府介入);院子里的人没有因为照亮了道路而收到钱,路人也无需支付费用。

人都是要算账的,如果任由“外部性”扭曲正常的经济关系,整个经济运作就会受影响,工厂就会大排特排,也没有人修路装路灯。

所以,外部性必须有第三方介入,对排放污水的工厂罚款,从居民的纳税中预留修路装路灯的钱。管理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提高交易的效率,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存在的理由。

“外部性”想必你大概理解了,但这跟人的格局有什么关系呢?

2/5受人尊敬的职业都有正外部性

传统经济学不喜欢“外部性”,因为它假定人人都是“经济人”,只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肯吃亏,所以才会有外部性的问题。

不过问题在于,人并没那么简单,很多人愿意“吃亏”,愿意承受外部性。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仰,没有机会时,最低限度,你要做好自身的修养,但只要有机会,你就要以天下为己任。

这是讲人生格局的,但也可以从“外部性”去理解,前半句“独善其身”要求自己任何时候都没有“负外部性”,后半句“兼济天下”则要求自己尽可能发挥“正外部性”。

再比如,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教师都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位,大师很容易被当成“有大格局的人”。

这是因为教育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老师教书育人本身是一种经济活动,付出劳动,得到报酬,成本与收益至少要打平,就连孔子教学生,也要收10条干肉,

但一个学生学习成才,对这个社会又会产生贡献,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提高,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这就有了得到好处的第三方,这个好处并没有补偿在老师的工资中,所以说,教育是有“正外部性”的。

大部分受人尊敬的职业都有正外部性,比如医生、消防员、军人。

外部性代表着功能溢出,一个人的做法中有外部性,说明这个人实际上对社会产生的贡献是大于他自己的收益,在社会公众看,就是有大格局。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格局不就是品质高尚做慈善吗?

并非如此。慈善事业的目的就是做好事,而“外部性”本身并不是目的,老师也是为了养家糊口,只是客观上对社会有贡献。

《吕氏春秋》里有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见义勇为,却不肯接受报酬,孔子认为子贡做得不对,应该要考虑普通人的道德水平,自己好人有好报,才能鼓励他人多多行善。

孔子的这个观点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为人处世的“外部性”的特点:做好事的人也要从中得到好处,才能让你的行为被普通道德水平的大众所效仿,才能产生“正外部性”,对社会产生正面榜样的作用。

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我认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格局”的一句话。

那为什么外部性产生的格局对一个人如此重要呢?

3/5伟大来自外部性

在战争年代,货币很容易贬值,人们就想寻找一种价值比较稳定的东西来代替货币,比如香烟。

但香烟的生产者开始并没有让它成为货币的打算,因为这会降低人们消费的迫切性,影响香烟的销量。所以香烟的货币价值是一种外部性,并没有给烟草商带来利益。

可正是由于香烟被当成货币,大幅度提升了“消费人群”,包括那些不抽烟的人,这种外部性还有助于品牌的传播,最终还是对厂商有利。

中国的例子就是茅台,茅台由于具备了货币的外部性特征,才成为中国第一奢侈品。

甚至我们大家可以说伟大的产品都是有外部性的,Iphone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为社会带来了一场全新的生活方式;可口可乐是伟大的产品,因为它把无形的美国生活方式凝聚在一个具体产品当中,为那些封闭的、落后的国家开启了一扇通往全球化的生活方式的大门。

事实上,企业也愿意为产品的“外部性”买单,来提升品牌形象,获得更长远的利益。

经济学家熊彼特把企业家置于整个创新活动的中心,他认为:

企业家天生以盈利为目标,创新也不一定能带来盈利,甚至有很多企业为了创新而破产,成果却被其他企业“享用”,所以创新其实就是“外部性”。

但正是因为创新是“外部性”,所以企业家才成为社会进步的驱动力量,所以创新(而不是创造利润)才是企业家最被人尊敬的地方。

那么,除了职业之外,一个人如何通过“外部性”去建立自己的大格局呢?

4/5如何通过外部性创造“大格局”

第一,将注意力集中在“得”,特别是长远的“得”上,而不是“失”。

集体宿舍一般都比家里脏,因为打扫宿舍会产生外部性,打扫的人会感觉自己吃亏了。假如没有一个外部强制打扫的制度,结果就是人人都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

“防止外部性出现”的心理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个扭曲,它会降低你做人做事的品质,久而久之,就是一个本来很勤劳的人也变成了懒人。

事实上,比得到一个“整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持你勤劳的本质,这是更长远的“得”,这种不在乎“外部性”的行为,以前叫“出污泥而不染”。

第二,更注重“价值输出”

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费曼学习法”,核心是“以教代学”,就是用分享、写作的方法,让自己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因为以“听、看、阅读”为主的被动学习,学习效率远远低于以“讲述、讨论”为主的主动学习。

分享与付出是一种产生“外部性”最好方法,知识传播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受益,让你更深地理解,一个人的格局感在于“价值输出”。

中国有句古话叫“财散人聚”——用“散财”方法来“聚人”。华为从小企业成长为科技巨头的同时,任正非的持股也从100%一直减到1%,这是用“外部性”来建立人生格局的最好的例子。

第三、让自己拥有更多不同的经历与人生体验。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了体现它的重要性,我要另起一章。

5/5大格局者拥有一千种不同的人生

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生活在大城市”。

理由有很多,工作机会多,找到高薪和对自己最合适的工作机会也就多;医疗教育资源更丰富、文化娱乐设施也多,演唱会图书馆美术馆更多,城市公共交通更发达,一些小众的爱好也能满足,都是陌生人,你再出格也没有三姑六婆来指责你,就连谈对象选择面也更广……

这些就是城市的“外部性”,大城市的企业和居民跟小城市一样,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只是因为人多,容易产生很多小城市没有的生活形态。结果就是任何一个人都在创造“外部性”,任何一个人都在享受这些“外部性”。

所以一个城市的格局,来源于空间的广度、生活的深度、人的层次、生活的自由度、思想的多样性……

人的格局同样靠这些“外部性”的东西建立,包括更开阔的眼界,更包容的思想,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更多创造的可能性。这些外部性的因素不会让他你立刻受益,但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有大格局的人,从容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充分释放价值。

借用《冰与火之歌》里提利昂说过的一句话:

有格局的人可以拥有一千种不同的人生,没有格局的人只能度过他自己的那一生。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