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科技中国网要闻正文

航天法或年内出草案 中国航天商业化将迎来春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2-07 00:35:37  阅读:868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陆虎

9月12日,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湖北武汉落地。看似普普通通的事,却有另外深远的意义。这次签约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商业化,不过也是商业化进程的一步。在美国、俄罗斯、欧洲等航空列强都开始商业化的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商业化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而且据消息称将会在年内进行立法,希望此举对中国航天商业化、航天事业有大的触动。

  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这一基地将成为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依托。

  围绕这一基地,航天科工在未来10年中将会建设五个大型工程,总投资预计千亿规模,这五大工程分别为飞云工程、快云工程、行云工程、虹云工程、腾云工程,五个工程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

  2015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航天民用产业发展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任务,中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商业航天正在成为军民融合的突破口之一,在航天企业参与的同时,政策方也加紧了脚步。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向经济观察报透露,航天法草案的编制有望在2016年底前完成,完成后商业航天将会有法可依。同时,未来将有支持军工集团和民营企业建立创新联盟,提高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商业投资比例,向社会开放部分国家航天科研设施,扶持中国商业航天走出去等举措。

  可预期的是,随着卫星对地观测精度大幅提升、应用技术进步及“互联网+”时代来临,中国商业航天特别是其中的航天数据应用将迎来“黄金时代”,市场规模将急速扩张。

  五大工程拉动千亿项目规模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产业要素高度集约等特点。

  已经启动并正在推动实施的五大工程,正体现了上述特点。经济观察报获悉,按照规划,下一步,航天科工准备配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在商业航天领域,将主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持续推动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实施。

  高红卫表示,这五大商业航天产业项目涉及多类运载系统、多类天基与空基平台、多类有效载荷以及多类地面支持系统的研发生产,并带动多类地面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运行。

  未来一段时间,航天科工将集中精力抓好系统总体方案论证与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综合集成、大型地面试验、飞行试验、商业发射以及与政府、国际组织、航天发射相关机构的综合协调,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生态涵养发挥核心作用,为推动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飞云工程为例,航天科工将以长航时高空无人机为平台,重点瞄准应急通信、遥感监测等应用方向,兼顾科学试验等应用需求,构建的空中信息局域增强网。

  该工程中无人机的应用,是对传统卫星应用的有益补充,最大的优点是能以跟随“凝视”的方式进行通信中继,实现信息保障。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的应用,要求无人机低速长航时飞行,节约起降成本。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凭借雄厚技术实力,将该款无人机指标定位于可携带50公斤载荷,在20公里以上高空连续飞行5天。

  据悉,该无人机目前处于研制阶段,按计划将于2017年试飞。另外今年要完成基于长航时高空无人机的网络信息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完成原理验证,2017年建立第一代长航时高空无人机空中局域网系统,形成应用服务能力。

  另外四个工程也都针对专门的应用项目,其中快云工程对应临近空间飞艇载局域网及其应用项目;行云工程对应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及其应用项目;虹云工对应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项目;腾云工程对应空天往返飞行器及其应用项目。

  业内专家表示,以五大工程为代表的五大工程的发展,既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技术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产品附加值高、集群效应大,具有巨大的溢出效应和经济带动作用,将能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至于下一步的发展思路,高红卫透露,航天科工将根据“以商业化模式发展航天产业”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三创新”的发展思路,着力以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来发展产业,依托航天云网平台设立“商业航天专区”,分批对外发布项目合作与配套协作指南,并按照互惠互利的商业规则选择合作伙伴,无论是业内同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创业团队,还是国企、民企、私企、外企,都将一视同仁地合作。

  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地

  高红卫所言“一视同仁地合作”对象中,便包括湖北武汉。经济观察报获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已经于2016年8月5日正式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由此武汉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

  经济观察报获悉,预计到2020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打造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以及年产40颗100公斤以上、100颗100公斤以下商用卫星的制造能力,力争在2020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下一步,基地将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

  同时,身为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以下简称四院)将在军民融合的发展方向上持续创新。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发达国家的军事专用技术比重已不到15%,而军民通用技术超过80%。有航天系统人士曾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航天领域的军民融合与强军目标的总体要求及世界发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相比,在层次、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潜力可挖,通过凝练一批重点项目落地能有效推动产业集聚,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按照四院的规划,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商业航天、激光装备、天然气装备、特车及重工装备四大重点产业平台建设,打造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引领四院民用产业十三五发展。

  而且,四院还将推进民用产业价值工程建设,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金融租赁公司成立为契机推进产融结合,大力推进资本运作和收并购,以期实现民用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据悉,现今的四院是由原航天科工四院和原航天科工九院于2011年12月合并重组而成。四院总部注册在湖北省武汉市,2015年底拥有总资产417.1亿元,在职员工约1.8万人,成员单位32个,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远安县和北京市、南京市。

其研制的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卫星,首创星箭一体化技术,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机动能力最强和测试发射最快的记录。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火箭平台实施台风探测,直接获取海上台风内部风场数据。四院还曾研发出世界首台220吨多轴重型矿用车、国内首台全路面救援钻机底盘、国内装载质量最大的自行式越野底盘、国内首台600马力重型牵引车、国内首台国产化500马力大功率液力自动变速器、国内首台万瓦固态光纤激光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航天科工将以战略性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及产品为牵引,以强化战略地位、拓展战略领域和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开拓市场空间,抢占产业制高点。

  除了湖北武汉,高红卫亦向其他地方伸出橄榄枝,以促军民融合发展。他表示,航天科工将继续提供领先的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为标准选择项目合作伙伴,“欢迎有志于参与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搭便车”。

  同时,航天科工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联合社会投资机构已经发起设立了“长江产业投资基金”,用来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商业航天产业。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